澳门太阳网城官网|下载中心

澳门太阳集团城网址54开头
这里,是“深圳速度”的起点
来源:中国一冶 作者:尹志远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9日 访问量:
+ . -

  窗棂陈旧、墙漆斑驳,与周围靓丽挺拔的高楼相比,今天的深圳国际商业大厦明显已经“落伍”了。但在1984年的那个黄昏,邓小平同志正是站在这座大楼的顶楼,俯瞰建设中的深圳特区,远眺暮霭沉沉中香港的灯光点点,默默感受着一个渔村成长为城市的神话。

  30多年过去了,随着一座座楼宇拔地而起,国商大厦已经被林立的高楼包围在其中,邓老当年所看到的建筑工地如今已是行人如织、高楼矗立、繁花似锦,而蕴藏在这栋建筑里的故事,却未被时间湮灭……

  冒着政治风险 开工程招标先河

  特区建立之初的深圳,还是一支烟工夫就可兜遍全镇的弹丸之地。仅有的一幢五层楼房已是鹤立鸡群的“摩天大厦”。

  年轻的深圳匮乏建设资金,面对现状,深圳决定吸取香港的土地运营模式,采用政府出地、外商出资的模式拓展特区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多方推动下,1981年,深圳国际商业大厦——这座当时在深圳最高、面积最大的涉外商业项目走上了历史舞台,打响了深圳高层楼宇建设的第一炮。此时,没有人想到,随后而来的曲折让工程一拖再拖,更没有想到因为这个项目而开启了新中国工程建设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位于罗湖区嘉宾路与人民路交叉口处的深圳国际商业大厦,由深圳市房地产公司和香港中发大同地产公司合资兴建,广东省建筑设计院设计。大厦平面呈“L”形,由两栋各20层的主楼及3层附楼组成,高67.5米,建设面积5万多平方米。

  虽然已经进入改革年代,但这座建筑动议之初,仍然准备按老办法,由省建工部门把建筑任务分配给省内一家建筑公司承担。起初给开发商的报价是每方米550元,不久原施工方又重新报价“每平方米560元”!没过几天,施工方又把价格拉高到每平方米580元。该公司还要求特区提供基建材料的供应指标,以及钢筋、水泥、木材和其他特殊材料。可是这个项目不属于国家计划投资的,特区哪来材料供应指标供给他们呢?

  工地打桩早已完工,打桩的公司亦早已退出现场,可是由于基建的甲乙双方进行着马拉松式的讨价还价,工地闲了近两个月,青草也长得淹没行人的膝盖,还不知道施工的单位何时能进场。

  为了争取时间,深圳市政府果断决定引用——采取工程招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谁的造价低、工期短,谁来承建国际商业大厦!并实施重奖重罚——工期提前一天奖励港币一万元,耽误一天则罚款一万元。这不仅是深圳市第一项公开招标的建筑工程,同时也开了建国以来全国建筑工程公开招标之先河。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包括港商在内的十余家建筑公司前来竞标。

  最高大厦,外资工程,群雄竞争,谁能中标?

  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一冶进入了招标会的视线。早在1979年,中国一冶就挥师南下,在罗湖区的一片荒丘湖沼地安营扎寨,负责深圳市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前,一冶人也没有参加过“投标”。中国一冶迅速组建工作专班,一面筹备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一面集中力量制作标书。投标专班一面派人到当时的冶金部去学习投标知识和外部投标处理方法,一面到建筑材料展销会和建材市场上收集各种材料的价格。

  经过分析,一冶的决策者认为,特区第一楼,全国第一项公开招标工程,政治影响非同小可。为此,确定了“不求赚钱、但求不亏、站稳脚跟、创出牌子”的指导思想。而一冶最后亮出的底牌,是惊人的每平方米造价398元,绝对工期18个月!事后,人们才知道,一冶亮出的“底牌”,不仅使参与竞争的几家对手知难而退,而且也低于特区测算的“标底”。

  1981年9月7日,国商大厦招标领导小组宣布:深圳市房地产公司和香港中发大同地产公司(甲方)接受一冶工程处(乙方)的投标。一冶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了另5家竞争对手,一举中标。9月10日,一冶深圳工程处主任张黎、深圳市房地产公司和香港中发大同地产公司的代表梁英才在《深圳国际商业大厦工程承发包合同书》上签字。

  合同规定,整个工程1983年4月底前全部竣工,北楼比总工期提前两个月即1983年2月底完工。合同还规定,提前工期一天,甲方奖励乙方港币1万元;延误工期一天,乙方向甲方交罚款港币1万元。以此合同为标志,一冶成为全国第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参与深圳基建施工的单位、第一个在公开招投标中胜出的单位。也正是从这时起,深圳特区的基建施工公开招投标的改革之风,吹遍长城内外、北国岭南,而这一改革之风的第一践行者,就是中国一冶。

  敢闯敢试 亮剑改革第一标

  按常规,像国商大厦这样大的工程,从接到图纸、施工组织到正式开工,至少要3个月的准备时期。然而,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特区,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时间和效率作为衡量标准。一冶打破常规,集中技术力量,首先制订出基础施工方案,再制订出主楼标准层结构和装饰施工方案,不到一个月就做好了施工准备。

  1981年10月8日,鞭炮齐鸣,国商大厦破土动工。

  国商大厦三楼以上为层高3米的标准层,设计要求10天建一层。为了攻克高层建筑施工垂直运输难题,一冶还专门从国外引进两台百米附墙吊和混凝土输送泵等先进施工机械。即便如此,工程实际进度却始终不甚理想,每层楼所用的时间少则十来天,多则二十余天。照这样的速度,别说18个月,就是两年也完不成建设任务。

  面对天大的压力,一冶再一次做出了惊世之举——从1982年3月1日起,打破原有施工队建制,组成两个综合包工队承建东、北楼,实行“四包一奖”,即“包工期、包质量、包安全、包节约,完成指标有奖”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将职工的收入与劳动效率挂钩。同时,一冶还搞起了“施工网络图”,把项目每一个细节都按时间标注,再将细节部分归类形成各自的流水线、多头并进。

  工地上,此时喊起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一冶的这个决定,具有划时代的典型意义:它终结了长期以来在基建施工队伍的分配中实行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沉重历史,宣告了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激励机制的诞生;它彻底否定了旧的管理体制,创新出一种具有推动历史前进意义的管理体制。

  发动于建筑行业、革除僵化管理体制、运用经济规律支配市场的改革一发而不可收。新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激发了蕴藏在职工身上的巨大潜能。

  1982年2月,北楼第六层,东楼第四层突破设计要求,达到9天一层楼;3月,北楼第八层、东楼第六层又创造了8天一层楼的好成绩。国商大厦的建设速度,引起了特区领导的关注。期间,时任深圳市副市长罗昌仁专门召集一冶领导谈话,在肯定了一冶施工进度的同时,向一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罗昌仁说,国外和香港每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框架结构,能够以7天一层楼的速度建设,国商大厦的建设,一冶能不能创造7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老领导的殷切期望,进一步激发了职工的干劲。六七月间,北楼又创造了26天连续完成4层,平均6天半一层,最快6天一层的最新纪录。罗昌仁向一冶人提出的“深圳速度”实现了。7月13日,北楼实现封顶。紧接着,东楼又创造了11天两层楼,平均5天半一层楼的新纪录。七八月间,东楼第16层至20层五层仅用了24天,以平均不到5天一层楼的速度再次改写了一冶人创造的“深圳速度”。

  1982年8月10日,时任广东省副省长、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看了题为《为特区建设贡献力量,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优质高速建设国际商业大厦》的介绍一冶施工经验的材料,从一冶人的身上,梁湘看到了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他意识到,特区的创业和改革,正需要这种精神。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在总结材料上作了批示:“周鼎、罗昌仁同志:一冶、省四建、工程兵的施工经验很好,应认真推广,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

  翌日,梁湘又在深圳市委召开的干部会上高度评价了一冶人的精神和对建设深圳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983年4月,国际商业大厦提前94天竣工。按照合同约定,中国一冶如数领到了94万元港币的奖金,一时轰动全国。经深圳市高层建筑验收委员会检查评定,国商大厦东楼、北楼及附楼共29项单项工程,除北楼地面1项为合格外,其余28项全部为优良,被评为“全优工程”。

  1984年1月24日下午4时40分,邓小平同志站在了新建的国商大厦顶楼天台,凝望夕阳和彩霞映照下的深圳新城区,并对梁湘说:“都看清楚了……”

  中国一冶在国商大厦施工中创造的“深圳速度”,形象地诠释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80年代的时代格言。全国第一个建筑工程招投标项目、率先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深圳速度”,这些和一冶有关的名词,必将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载入我国改革开放的史册。

  特区回访 探寻“深圳速度”起点

  2018年7月21日,广东深圳。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周年之际,中国一冶深圳公司迎来了四位特殊的客人——叶春霖、朱国莹、张锐、熊四毛,他们是从1980年开始就参与了国商大厦等深圳重大项目建设的老员工,并作为中央电视台电视纪录片《深圳四十年》摄制组的特邀采访嘉宾,重访深圳。

  作为特区最早一批“拓荒牛”和“深圳速度”的亲历者、创造者,四位老人登上亲手建设的深国商大厦楼顶俯瞰深圳,登上莲花山顶感受今日鹏城风采,参观现代化的工地,抚今追昔,畅想深圳更美好的未来。

  “看!这女儿墙、这栏杆、这马赛克地面,还是当年交工的样子!”85岁的叶春霖拉着83岁的朱国莹兴奋地说——当年,他俩一个是国商大厦工地主任、一个是北座技术主任;“这台电梯就是我们那时装的,还在使用。”77岁的老塔吊班班长熊四毛观察得仔细;“你看大楼的墙面瓷砖,还是和当初建成时是一样的,里面的电梯等设施也保持了原样,30多年过去了,这座大楼经受了考验,证明它的质量是十分可靠的!”85岁的张锐在国商大厦电梯间不禁说到。

  站在国商大厦的楼顶,老人们远眺整个深圳,回忆当初大厦建设时的情况。叶春霖至今十分清楚项目建设的每个细节。他说,自从引入竞争机制,大家没日没夜的干,当最后提前94天完工,大家拿到94万港币的奖励时,很多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多奖励,震撼非常大。

  叶春霖还告诉记者,说起“深圳速度”,大家都会想到国贸大厦创造的“三天一层楼”,国贸还在打地基的时候,国商大厦就已经竣工了,正是由于国商大厦之前创造的“五天一层楼”速度,最后才激发出了国贸大厦的“三天一层楼”,所以说,国商大厦是创造深圳速度的起点。

  国商大厦,深南大道,莲花山顶,新的建设工地,四位“拓荒牛”马不停蹄,走访深圳,感受深圳的巨变。

  “我们刚到深圳时,到处是荒野、滩涂和水沟,我们去深圳河抓鱼还差点当做偷渡的被抓去,而现在,深圳到处高楼大厦,漂亮而现代,这在当时我们想都不敢想!”熊四毛很是感慨,他作为当时国商大厦建设项目的塔吊班班长,肩上的担子重千钧。

  如何在“5天一层楼”的基础上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其中塔吊是一个关键环节。熊四毛当时刚接触塔吊没多久,为了保证工期,他经常调整作业班次,有时两班转、有时三班转,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每天就是作业点——食堂——休息芦席棚三点一线。其中有次刮台风,塔吊一个零件脱落,整个塔吊危在旦夕,危急时刻,熊四毛全神贯注操作,硬生生将塔吊扳回正常位置,最终转危为安。

  在参观中国一冶如今的深圳项目工地后,几位老人对工地现代化的质量和安全管理频频点赞,想起当年建设国商大厦的条件,很多工作基本都是靠手,大型机械很少,但最终都克服了困难,创新办法高质量的完成了项目建设。

  中国一冶深圳公司年轻员工在倾听了四位老前辈关于当年国商大厦建设故事后,一致认为“老同志们的讲述,给我们上了一堂历史课,让我们了解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建设的火热场景,让我们模糊的记忆清晰起来;这也是一堂思想教育课,让我们了解了一冶人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以及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思想境界;同时,这也是一堂改革精神教育课,让我们了解到只有改革才能出速度、只有改革才能出质量、只有改革才能出效益,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中冶微信号

轻推
Baidu
sogou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